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何偏偏是集美?

集美区融媒体中心 天下集美 2021-10-11

杏林大桥。摄/图虫网


安于做一个厦门岛外的“郊区小城”

有什么不好?

但是显然

集美

这座高颜值的海湾型城市

并不甘心


这里有山有海。有古驿,有大厝


古厝。摄/苏纪X


有亟待迸发的产业中心


厦门杏林湾商务中心。摄/图虫网


也有来自五湖四海,自由守纪的市民


▲ 大社居民。摄/陈建华


从传统农业区到工业强区,再到连通厦门岛与内陆的重要门户,除了颜值,凭借“陈嘉庚”为世人所知的集美,上位之路简直畅通无阻。


但发展中的城区这么多,为什么将以上全部囊括其中的,偏偏是集美?


一切,还得从头说起。



不为人知的小渔村燃起“星星之火”


这里,原属同安县管辖,那时候集美的土地上只分布着若干小村庄,而当时厦门岛也只不过行政级别最低的里,差不多等于如今的乡。


▲ 龙舟赛前。摄影/MR_XUPENG


北倚天马山,三面临海,集美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,自古以来沿海重要驿道驿站如今均散落在集美境内。


集美区天马山日出。摄/無執先生


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崛起,其实不过是最近一百年的事。


集美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区,“近山者率种番薯,近海者耕而兼渔”,遵循自然,问天索取。

开发前的杏林湾营运中心


直到1958年,杏林传来一声巨响,丘陵变平地,田野披新装,一座座工厂、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,一个集纺织、化工、建材、冶炼等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水平的工业城镇悄然成型。



当时,有近2万名干部群众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入杏林,短短20年间,杏林工业总产值达7000余万元,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,为改革开放后厦门发展做出巨大贡献。


辉煌过后的杏林工业区依旧被老杏林人津津乐道。工业区里诞生了许多明星产品,比如“杏花牌”蚊帐、“杏花牌”白糖……这些产品不仅成为很多厦门人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,还源源不断运往四面八方,畅销国内外。



褪去了历史使命,如今杏林高耸着烟囱的繁忙工业区,摇身一变,成了高楼林立灯火万家的住宅区。


现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集美另一片土地上。


2019年1月1日,当央视直升机飞过集美上空,一路俯瞰月光环、杏林阁、蕴珍桥、环杏林湾绿道、天沐温泉等美景,抵达集美新城核心区,聚焦厦门跨岛发展的首个岛外新城,将她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。


▲ 杏林湾全景。摄/林志杰


“跨岛发展”的首选为何偏偏是这里?从地图上看,集美新城核心区正好处于厦门的几何中心,新城就是集美的心脏。


若不是影像记载,大多数人难以想象,2002年以前,除了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海堤,集美仅有厦门大桥这一进出岛通道。


▲ 开发前的杏林湾。摄/林火荣


2002年习近平同志来厦调研,“跨岛发展”造梦计划开始在杏林湾酝酿。


2003年,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,原杏林区的一部分并入集美区,位于集美、杏林两个老城区之间的杏林湾畔大片“处女地”,成为集美拓展城市版图、加快跨岛发展、打造未来城市中心的重要区域。


▲ 2008年9月1号 杏林大桥通车


2008年之后,集美又陆续拥有了集美大桥、杏林大桥,岛内外的联系更紧了。


2010年2月25日,集美被委以重任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先行区和主战场,凤凰涅槃,即将浴火重生。


▲ 地铁1号线穿过。摄/图虫网


如今的集美新城在颜值和硬件上已经不输岛内,居住舒适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如今“岛内人”也羡慕着“岛外人”的宜居。


晨曲。摄/陈巍刚



容貌姣好,内涵丰富的学村文化


“延平楼红砖砌筑,南薰楼直冲霄汉,龙舟池出江入海……”凭借中西结合的嘉庚建筑,集美学村可以说是最有厦门味道的景点,承载无数莘莘学子的青春记忆。


▲ 科学馆。摄/陈建华


在世界的其他地方,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这种以人名作为建筑式样的命名方式,也似乎很难再找到像嘉庚建筑这样的载体——它既作为地方风貌象征,又承载着厦门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品格,与整座城市的血脉关联如此紧密。


集美学村大门。摄/图虫网


仰望龙舟池边的嘉庚建筑群,风吹过都能听见历史的声音。就在去年,集美学村、厦门大学旧址和人民大会堂等建筑一同入选了“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”


集美学村老建筑。摄/陈建华


“天然位置,惟序与黉;英才乐育,蔚为国光”。


去年集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,在集大校友中,有早期职业革命家,有为党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,还有许多第一: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、世界上全程漂过虎跳峡的第一人、我国第一个驾驶科学考察船进入北极圈的船长。



集大人在南极。摄/集美大学


集美学村味道是文艺的。穿梭在百年侨楼中,走在蜿蜒的青石板上,偶遇巷尾的阿嫲,即使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也会跟你聊得火热,让你莫名熟悉。


在夜晚你可以选择漫步星光点点的龙舟池畔,微风拂过,夜幕下的集美让你忍不住睁大双眼,记录下这瞬间。


▲ 龙舟池畔。摄/诗中芭蕾



信仰多元,家族观念强的闽南文化


集美大多数村子还维持着一个村一个姓,每个村有自己的宗族和祠堂,随便哪个村子都有好几座特别壮丽的祠堂。


在集美叶厝古榕公园旁,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张氏宗祠。这是浒井、东安、叶厝3个社区张姓居民的祖祠,如今3个社区的张氏子孙有7000多人。从这里下南洋、过台湾的张氏族人心中,集美仍是他们向往的乡愁所在。


▲ 台湾板桥张氏宗亲回乡祭祖。摄/林志杰


“陇中孕皇唐,派衍泉郡沾玉牒;西蜀推李白,诗传兑山振文风。”兑山李氏宗族里出了李友邦、李友九、李良荣三位将军,被誉为“陇西三将”,三人被看做兑山人的骄傲。



闽南信仰多元而丰富,与北方信仰“名门正派”的神不同,这里小神众多。保生大帝、开闽王、城隍爷等大大小小的神,在闽南有数百个。


闽南人信神极为虔诚。逢年过节把“游神、抢香头”等活动举办得十分隆重。大社刈香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,如今举办起来依然是全村出动,热闹非凡。 


▲ 正月十五集美大社刈香巡游。摄/陈建华


了去有痕的侨乡文化


提到集美,绕不开的,还是“华侨”二字。


为何集美如此多华侨?这还要从明清时期开始说起。


当时,倭寇屡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,焚烧掳掠,田地荒芜,人们流离失所。



特别到了1660年,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,清政府大搞“迁海”,闽浙沿海所有居民,后撤到距海岸线30里(一说50里)的内地,沿海变成了无人区。


厦门郑成功雕像。摄/图虫网


少地缺粮,兵荒马乱,迫使集美人离乡背井,乘小舟,涉波涛,远赴东南亚各国谋生。


集美侨胞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,前仆后继的勇气,披荆斩棘,涌现了如陈嘉庚、陈敬贤、曾广庇、黄仲涵、陈文强、孙炳炎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。他们有的成为工商业巨子,有的成为科技精英,有的成为政界要人……



华侨对侨乡的影响,可不止公益和精神,还有至今仍存在的侨房。


集美侨楼 摄/陈建华


# 集美是你一生必去的一座城 #

无论你是为了与历史擦肩而过

还是仅仅希望体会集美发展的速度与激情

集美都值得你来!




▌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

▌撰文/李蕾 欧阳端凤

▌资料来源:《厦门市集美区志》、《厦门日报》、集美大学微信号、《影像集美》

▌编辑:李蕾 责编:欧阳端凤

▌编审:王德胜

▌天下集美原创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

戳个在看,心情四季如春~
视频 小程序 ,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